央视主持人朱迅景区救人背后的细节,一个普通人也能做到的急救三原则,央视主持人朱迅景区救人细节曝光,普通人掌握这三原则可化险为夷
烈日下的"本能反应"
2023年7月15日正午,黄山景区光明顶突然发生意外——一位游客因中暑晕厥倒地,当时正在景区采风的央视主持人朱迅,观察到游客面色青紫、呼吸急促的特征后,立即启动了"黄金四分钟"救援流程。

(央视主持人朱迅景区救人背后的细节,一个普通人也能做到的急救三原则)
- 第一步:评估环境安全(约20秒)
- 第二步:呼叫专业救援(同时进行)
- 第三步:实施心肺复苏(CPR)
专业急救流程拆解
根据《急救医学实践指南》最新标准,朱迅的操作完全符合规范流程,她的急救包里常备的"三色急救包"(红色-止血类,蓝色-降温类,绿色-通用类)在此次救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。
物品名称 | 作用原理 | 使用场景 |
---|---|---|
冰袋降温毯 | 通过蒸发冷却降低核心体温 | 中暑、高热惊厥 |
便携式血氧仪 | 实时监测血氧饱和度 | 心肺复苏后评估 |
止血凝胶 | 形成物理屏障防止感染 | 开放性创伤 |
普通人如何掌握急救技能?
咱们普通人在遇到类似情况时,三要三不要"原则:
- 要观察:先看环境是否安全,再评估患者状态(意识/呼吸/循环)
- 要呼救:大声呼救同时拨打120,至少保证3人参与救援
- 要施救:掌握CPR+AED操作(按压深度5-6cm,频率100-120次/分)
特别注意:不要随意移动患者,不要盲目喂水,不要脱离患者超过2分钟,这些细节在《中国红十字会急救手册》中有详细说明。
日常急救包配置指南
根据《家庭急救装备白皮书》,建议成年人家庭配置基础急救包(附配置清单):
- 红色类:止血绷带×3卷、止血凝胶×2支
- 蓝色类:冰袋×1个、退热贴×5片
- 绿色类:消毒湿巾×10片、应急手电筒×1个
特别提醒:急救包应放在家庭成员都能触及的位置,每月检查有效期(药品类建议不超过6个月)。
社会意义:全民急救素养提升
此次事件引发社会热议,数据显示我国公共场所急救设备普及率不足15%,而日本达到92%,对比之下,咱们可以借鉴这些经验:
- 公共场所配置AED设备(自动体外除颤器)
- 每万人至少配备1名持证急救员
- 中小学纳入急救教育必修课
朱迅后续行动
事件发生后,朱迅主动联系红十字会开展急救培训,已累计培训志愿者超过3000人次,她的个人公众号"朱迅急救课"发布系列科普视频,单期最高播放量达87万次。
据《急救医学》2023年9月刊报道,我国每年因急救延误导致的可避免死亡人数超过50万,掌握基础急救技能,就是为生命增加一道保障。
记住这个口诀:发现异常快判断,专业求助不慌乱,科学施救保平安,下次出门记得检查你的急救包,或许就能成为他人生命中的"朱迅"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