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加两国自2018年因加拿大对华为公司实施出口管制并拘押其高管孟晚舟事件后,贸易摩擦持续升级,加拿大政府以“国家安全”为由对约1600种中国商品加征关税,涉及金额超过400亿美元,中国驻加拿大大使丛培武多次强调,加方的单边主义行为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,损害了中加经贸合作的基础,双方在农产品、能源、汽车零部件等领域的关税壁垒成为焦点,例如加拿大对华猪肉加征25%关税,中国对加拿大钢铁产品加征15%反倾销税。
中国驻加大使的四大回应原则
丛培武大使在多个场合明确表示,中方处理中加关税问题的原则包括:一是坚持多边主义,反对滥用“国家安全”概念;二是维护企业合法权益,要求加方纠正错误做法;三是推动双边关系“脱钩”,转向务实合作;四是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,他特别指出,加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,导致两国贸易额从2018年的890亿美元降至2022年的560亿美元,创下十年新低。
加方政策背后的地缘政治考量
加拿大政府将中加关税问题与“对华战略围堵”挂钩,试图通过限制对华出口换取美国支持,美国对加提供军事援助和自贸协定倾斜,促使加拿大在半导体、人工智能等领域对华设限,但中国驻加大使认为,这种“选边站队”策略损害了加拿大自身经济利益,数据显示,加拿大2022年对美出口增长12%,但对华出口下降19%,暴露出其经济依赖单一市场的脆弱性。
中国应对关税壁垒的三大策略
为化解关税压力,中国采取“以进促改”策略:一是扩大与东盟、欧盟的贸易合作,2023年对东盟出口增长14.5%;二是推动国内产业升级,2022年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跃居全球第一;三是利用RCEP协定分散市场风险,中国对加拿大进口大麦实施反补贴调查后,2023年大麦进口量同比下降37%,迫使加方调整贸易结构。
中加农业贸易的博弈与转型
加拿大是第二大中国农产品进口国,但加方对华加征的牛肉、猪肉关税高达25%-35%,中国驻加大使指出,加方应遵守WTO贸易救济规则,而非以“非市场行为”为借口,为应对关税,中国加快从加拿大进口大豆、油菜籽,同时扩大从巴西、阿根廷的采购,2023年,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同比增长62%,部分替代了加拿大市场份额。
国际舆论对中国立场的支持
联合国贸发会议(UNCTAD)报告显示,全球76%的经济体反对单边关税,支持多边贸易体系,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多次批评加拿大“滥用贸易工具”,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指出,加方关税政策使本国企业每年损失8亿美元,中国驻加大使援引这些数据,强调“经济全球化不可逆”,要求加方“回到谈判桌”。
中国企业的反制措施与市场拓展
中资企业通过多元化布局规避关税风险,例如中粮集团在加拿大投资建设大豆压榨厂,将加工环节转移至当地;宁德时代在加拿大建设电池回收中心,降低原材料进口成本,2023年,中国对加直接投资额达23亿美元,较2022年增长18%,涉及新能源、农业科技等领域,加拿大商业理事会报告称,中资企业为当地创造1.2万个就业岗位。
未来中加贸易关系的破局路径
中国驻加大使提出“三步走”方案:短期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起诉加方违规;中期推动双边自贸协定升级,纳入数字贸易、气候变化合作;长期构建“中加命运共同体”,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2023年访华期间暗示“可能放宽对华投资限制”,但双方在知识产权保护、市场准入等问题上仍存分歧,预计2024年将是中加贸易关系转折点,能否实现“从对抗到合作”的转型,将考验双方政治智慧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