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夏末,贵州省榕江县遭遇持续性强降雨引发山洪及山体滑坡,导致多个乡镇地质结构严重破坏,据气象部门监测,当地单日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,引发河流水位暴涨,部分村庄被泥石流掩埋风险极高,面对险情,当地政府启动Ⅰ级应急响应,紧急转移群众41574人,成为近年来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灾害转移行动之一。
41574人紧急撤离背后的应急响应机制
榕江县在灾情预警发布后,迅速建立“县-乡-村”三级联动机制,通过卫星遥感、无人机巡查和地面监测点数据整合,精准锁定高风险区域,转移过程中采用“分批次、分路线”策略,优先保障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,并协调300余辆应急车辆及20艘救援船只,截至8月15日,所有受威胁群众已安全抵达临时安置点,未发生人员伤亡。
安置保障措施实现“拎包入住”标准
临时安置点按“一村一策”原则设置,配备防潮地板、独立卫浴及基本生活物资,政府联合慈善组织发放棉被2.1万条、折叠床1.8万张,并开通24小时心理疏导热线,针对留守儿童,组织志愿者开展课业辅导;对孤寡老人实施“一对一”陪护,安置点内还设立医疗站和应急物资仓库,确保群众基本需求得到满足。
灾后重建计划明确三年修复时间表
贵州省政府批复的《榕江县灾后重建实施方案》提出,2023-2025年投入15.8亿元修复基础设施,重点工程包括重建被冲毁的12座桥梁、疏通5条主干河道及恢复1.2万亩耕地,建立“以工代赈”机制,组织转移群众参与道路清淤、河道疏浚等劳动,人均月收入达3200元,重建过程中将引入生态修复技术,防止次生灾害复发。
社会力量形成灾后救援“第二梯队”
中国红十字会、蓝天救援队等32支专业队伍累计投入救援人员1200人次,腾讯公益平台发起“榕江重建”专项募捐,48小时内筹集善款2.3亿元,其中70%用于发放灾民生活补贴,京东物流开通绿色通道,48小时内将救灾物资送达所有安置点,企业捐赠的500吨大米、10万瓶矿泉水通过政府统一调配,确保物资精准发放。
灾情暴露出的基层治理短板
复盘显示,部分偏远村寨存在预警信息接收延迟问题,个别干部未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,2022年该县自然灾害应急演练覆盖率仅为63%,低于全省平均水平,针对这些问题,贵州省在2023年9月出台《基层应急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》,计划投入5亿元升级预警系统,培训1万名村级应急员,并要求所有行政村配备卫星电话。
灾民就业帮扶开辟“新经济赛道”
为帮助群众长期生计,政府引导当地发展高山茶叶、竹荪种植等特色产业,2023年新设立23个产业扶贫车间,吸纳转移群众就业,其中非遗苗绣工坊月均工资达4500元,抖音电商开设“榕江好物”专区,帮助农户销售茶叶、蜡染制品,2023年线上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,通过“就业+产业”双轮驱动,98%的转移群众实现稳定增收。
生态修复工程打造绿色屏障
在1.5万公顷受灾区,中科院团队引入“植被缓冲带+生态沟渠”组合技术,种植刺槐、紫穗槐等固土植物3000亩,修建生态挡土墙45公里,2024年监测数据显示,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2%,河道淤积量下降65%,当地还建立“生态银行”制度,允许村民将修复后的林地、水域作价入股,预计到2026年可带来生态补偿收益1.2亿元。
从灾害应对到韧性城市建设
榕江县41574人转移事件成为全国应急管理的典型案例,通过“灾后重建+生态修复+产业升级”三位一体模式,当地不仅恢复生产生活秩序,更探索出兼顾安全与发展的新型治理路径,2025年,榕江将建成西南地区首个“海绵城市”示范区,预计灾害发生率下降70%,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的韧性城市建设方案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