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甘肃省某市一家幼儿园被曝使用含铅添加剂的食品原料,导致多名幼儿出现血铅超标问题,当地卫健委联合公安部门介入调查,初步结果显示涉事添加剂中铅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近20倍,事件曝光后,引发公众对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漏洞的强烈质疑。
血铅超标调查结果公布
根据官方通报,涉事幼儿园在2023年9月至12月期间,采购了某食品添加剂公司生产的“复合调味料”,经检测发现其中铅含量高达450mg/kg,远超国家标准(≤5mg/kg),该添加剂被用于调制幼儿餐食中的酱料和点心,导致30名幼儿血铅水平超过100μg/dL,其中5人达到中毒标准。
涉事添加剂成分遭质疑
记者调查发现,涉事添加剂的生产企业存在多项违规记录,包括未取得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、产品检测报告造假等,其成分表中含“工业级碳酸铅”,这种化学物质通常用于陶瓷釉料和电池制造,而非食品领域,法律专家指出,使用工业级原料涉嫌违反《食品安全法》第34条关于禁止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的规定。
家长集体维权行动升级
事件曝光后,涉事幼儿园的200余名幼儿家长成立维权联盟,要求园方公开赔偿方案并追究法律责任,部分家长向媒体展示孩子血液检测报告,显示血铅水平最高达287μg/dL,远超儿童血铅中毒诊断标准(100-199μg/dL),家长代表表示,已委托律师启动集体诉讼程序,并申请第三方机构重新检测幼儿园食材。
教育部门紧急整改校园食堂
甘肃省教育厅宣布即日起对全省幼儿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,要求所有校园食堂配备专业检测设备,建立添加剂使用追溯系统,对涉事幼儿园实施停业整顿,其园长、食品安全管理员被立案调查,据透露,全省已有47家幼儿园因使用不明来源添加剂被约谈,其中12家已停业整改。
工业级原料溯源成调查难点
调查发现,涉事添加剂通过某食品贸易公司进入幼儿园供应链,该公司负责人称,无法提供添加剂生产资质文件,且进货渠道为“私人关系”,公安部门正在追查该贸易公司背后的利益链,包括是否与添加剂生产企业存在关联,已刑事拘留3名涉案人员,案件正在深挖。
血铅中毒长期危害引担忧
医学专家指出,血铅超标会导致儿童智力发育迟缓、神经系统损伤及行为障碍,长期低剂量铅暴露可使儿童IQ下降5-10分,部分病例可能出现不可逆的脑损伤,事件中受影响幼儿平均年龄仅4岁,若未及时干预,可能造成终身健康损害,国家卫健委已启动儿童血铅筛查专项基金,计划覆盖受影响地区10万儿童。
完善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建议
针对此次事件,多部门联合提出三项整改措施:一是建立校园食品添加剂“白名单”制度,禁止使用工业级原料;二是推行幼儿园食堂“明厨亮灶”数字化监管,实时上传食材检测数据;三是设立家长代表监督委员会,参与校园食品采购和验收环节,专家呼吁将食品安全责任险纳入幼儿园强制性投保范围,通过商业保险分散风险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