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东省水文局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7月15日,全省已有23个水文站实时监测到水位超过警戒线,主要集中在西江、北江及珠江干流沿线,清远英德站、佛山三水站和珠海金湾站水位分别达到警戒水位以上2.3米、1.8米和1.5米,呈现逐日上涨趋势,省应急管理局已启动防汛三级应急响应,要求各地水利部门24小时值守。
极端降雨引发连锁反应 短时强降水成主因
过去30天广东平均降雨量达412毫米,较往年同期暴增47%,尤其是6月下旬以来,受台风"苏拉"和"杜苏芮"残余环流影响,粤北、珠三角地区出现持续性暴雨,气象卫星云图显示,云贵高原至华南地区维持大范围饱和状态,雨带呈"南压西移"特征,导致西江流域单日最大降雨量突破150毫米,超过百年一遇标准,水文专家指出,这种"暴雨+高水位"的叠加效应,极易引发小流域山洪和城市内涝。
水文站网实时监测显示异常波动
根据全省328座水文监测站实时数据,近72小时水位上涨速率普遍超过10毫米/小时,佛山顺德容桂水文站监测到单日水位上涨达28厘米,刷新2020年有记录以来同期最高纪录,省水文局通过"智慧水文"系统发现,珠江口咸淡水界面已向内陆推进12公里,导致部分站点出现"水位异常跳涨"现象,技术人员正在对清远连州站等7个站点进行仪器校准,确保数据准确性。
历史水位对比揭示风险等级
对比近十年水文记录,当前水位普遍处于警戒线至保证水位之间,以珠江干流新丰站为例,其警戒水位为12.5米,当前实测值11.8米,已接近2013年"山竹"台风时的峰值,但与2020年"利奇马"台风期间相比,本次水位上涨速度较慢23%,主要得益于三水至珠海段新建的5座分洪水库投入运行,梅江支流多个站点已出现"超保证水位"险情,如梅州梅江三河坝站水位达16.2米,超过保证水位1.7米。
防洪工程调度进入关键阶段
省水利厅已启动"珠江流域防洪联合调度"机制,对西江、北江干流实施"分滞结合"策略,具体措施包括:1)新丰江水库群开闸泄洪,日下泄水量提升至1200立方米/秒;2)乐昌水利枢纽执行"汛限水位"8.5米,腾出库容1.2亿立方米;3)在佛山、中山段设置28处临时分洪区,已转移群众1.2万人次,目前全省水库群防洪库容达18.7亿立方米,较去年同期增加3.4亿立方米。
城市内涝预警系统全面升级
针对广州、深圳等超大城市内涝风险,住建部门启动"海绵城市2.0"应急响应,在广州天河区,智慧排水系统已自动启动12个雨水泵站,抽排速率达800立方米/小时,深圳南山区通过地下管廊监测发现,3处关键节点水位超设计值15%,正紧急实施顶管工程,数据显示,本次暴雨期间全省内涝点数量同比减少42%,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仍面临"潮汐内涝"新挑战。
农业受灾与生态保护矛盾凸显
水文异常导致全省农田受灾面积达28.7万亩,其中韶关、清远等韶江流域水稻倒伏率超60%,湿地保护区水文生态出现异常:东莞虎门湿地水位较常年高1.2米,导致候鸟栖息地面积缩减30%,生态环境厅已紧急启动"湿地水文修复"项目,计划投入1.2亿元实施潮间带地形重塑工程,对于粤西沿海地区,水文站监测到红树林根系区水位超设计值0.8米,存在倒伏风险。
公众防范指南与保险理赔通道
省防汛办发布《暴雨期安全行为规范》:1)避开河道、低洼易涝路段,勿在桥洞下躲雨;2)沿海地区防范"天文大潮+暴雨"双重冲击;3)山区注意"小溪浑浊即预警"的民间经验,保险行业同步开通"汛期应急理赔绿色通道",广州、佛山已为超10万栋建筑办理水位险附加条款,目前全省已转移安置群众6.8万人,暂无人员伤亡报告。
未来气象预测与长效治理建议
中央气象台预测,8月上旬仍可能有2个台风在南海生成,省气象局建议:1)加密高空加密观测,重点监测850hPa湿度场演变;2)完善"流域-城市-社区"三级预警体系,确保预警信息触达率超95%;3)加快实施《广东省水安全保障规划》,2025年前建成2000公里智慧水文监测网络,对于水文站超负荷运行问题,建议推广"卫星遥感+无人机"辅助监测模式,降低地面设备压力。
水文安全牵动千家万户
广东水文监测网的密集预警,既是短期防灾的警报,也是长期治理的契机,从清远连州站的实时数据到珠江口潮汐异常,从城市泵站调度到湿地生态保护,每个数据点都关联着千万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,在极端气候频发的当下,唯有强化科技支撑、完善应急体系、推动全民参与,才能将水文风险转化为治理效能,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筑牢安全屏障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