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暑期旅游市场呈现明显“淡季特征”,多家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,机票、酒店、景区门票预订量同比下滑超30%,部分热门线路价格下跌至淡季水平,这一现象折射出国内旅游消费需求的结构性变化,传统暑期旅游模式遭遇挑战。
居民消费信心持续低迷
经济压力与就业市场波动导致暑期旅游消费缩水,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显示,68%的受访家庭将“缩减非必要支出”列为暑期消费原则,选择本地周边游或错峰出行比例上升,年轻人群体更倾向“宅家休闲”或低价短途旅行,高端度假产品预订量显著低于预期。
替代性旅游产品崛起
文化体验、研学旅行、露营露营地等新业态成为暑期热点,故宫博物院、敦煌莫高窟等文博场馆预约量同比增长45%,亲子研学营、非遗手作工坊订单增长超200%,城市周边短途游占比达62%,反映出消费者更注重“微度假”与在地化体验。
行业竞争陷入存量博弈
OTA平台为争夺市场份额展开补贴战,某头部平台暑期期间发放消费券超50亿元,但实际核销率不足40%,景区面临“门票收入依赖度高”困境,黄山、九寨沟等5A级景区门票收入同比下滑25%,部分景区推出“门票+交通”打包套餐仍难提振客流。
银发族与Z世代需求分化
60岁以上游客占比达28%,呈现“慢节奏、高消费”特征,温泉疗养、康养旅游产品预订量增长35%,Z世代偏好性价比路线,穷游、拼车游、直播探店成新趋势,某社交平台“反向旅游”话题播放量突破10亿次,年轻群体更关注旅行中的社交属性与内容产出价值。
政策调控与市场规律共振
文旅部加强暑期旅游市场规范,约谈30家违规OTA企业,整治“大数据杀熟”等乱象,促进行业良性竞争,高温、暴雨等极端天气导致西北、西南等传统旅游区客流锐减,华南沿海海岛游成为避暑新选择,三亚暑期酒店入住率仍保持85%以上。
行业转型进入关键阶段
传统旅行社加速向定制化服务转型,高端定制产品占比提升至41%,景区探索“二次消费”增收模式,张家界推出玻璃栈道+土家美食套餐,客单价提升60%,直播电商与旅游深度融合,抖音“夏日旅游专场”GMV突破120亿元,流量变现效率同比提高3倍。
未来市场格局重构预测
文旅部预计2024年暑期旅游人次将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0%,但结构性调整将持续,智慧旅游系统覆盖率将超75%,AI导游、VR景区导览等科技应用普及,消费分层将加剧,高端定制与平价普惠市场同步增长,旅游产品“轻量化、个性化、场景化”成为核心竞争力。
发表评论